您的位置:首页>新闻>电影

这部印度神片为何北美票房破纪录?像超值廉价版满汉全席!

这部印度神片为何北美票房破纪录?像超值廉价版满汉全席!

《巴霍巴利王:下》海报

小编(文/红袖添饭) 说起印度的大众商业电影,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出现以下印象:

首先,肯定要有唱歌跳舞,而且是不管一言合、还是不合,都要唱歌跳舞;

其次,印度大片都巨长!基本上都在两小时以上,大部分都在两个半小时左右,顶尖的那部分都接近三小时。

第三,如果包含动作元素的话,那就更不得了,简直是奇观比赛,但从实现技术手段来看,基本都属于“奇葩”级别。

为什么印度电影人就不能“正经严肃地”拍电影呢?其实,这个问题需要修正一下:毕竟,恒河国里,也有像萨蒂亚吉特·雷伊那样的大神不是?既然商业片是拍给大众看的,那更应该问的,是印度人民,怎么就那么看那样的大片呢?

《巴霍巴利王:下》人物海报

带着这种疑问,俺走进了《巴霍巴利王2》的影厅,调整好腹肌,准备看个加长版的笑话。

在北美地区, 《巴霍巴利王2》尽管开画不到500家影院,但是票房表现惊人,影片首周末票房超过千万美元,刷新印度电影北美市场开画纪录。截止本周末该片票房已经达到了1293万美元,成为北美史上票房最高的宝莱坞电影。同时, 《巴霍巴利王2》也成为第一部在北美上映3天后,票房就超过1000万美元的宝莱坞电影。

影片共分上下两部,这上下两部共耗资6700万美元;这个数字可能对好莱坞、或者对当今的天朝影界而言,可能算不了什么,但对印度电影而言算是天文数字,即使拆开来算,也是印度影史单片成本之最。

电影中王宫航拍镜头

如此庞大的制作费,大部分投入了美术和特效部门,每一集都有超过90%的电脑特效画面。然而,看过上集的影迷心里有数:那些“脑洞大开”的特效场面,也许对于印度电影来说,算是里程碑,但对久经好莱坞大片考验的观众而言,《巴霍巴利王》的电脑特效,还是属于比较粗糙的。

比如说那金碧辉煌的王宫航拍镜头,亭台楼阁的模型,的确搭得挺复杂,但缺乏细节,远看和近看,都是金黄色的一大坨。再比如用数字替身填充的庞大军队方阵,还处于简单的复制、粘贴工艺,单个士兵的人工智能设定或者没有或者极低,在集体冲锋时,只要稍微注意、便会发现相隔几个身位或队列,就是另一组动作节奏“神同步”的克隆队伍……数字动物同样造型呆滞、动作僵硬,比如第一集那头牛,恐怕还达不到最好的游戏过场动画效果。看影片幕后介绍,似乎瀑布等流体效果费了不少功夫,但片中那条经常出现的巨型瀑布,还是更像游戏设定,而非真实景观。至于火焰、灰尘等效果,也像是手机上的特效App做的,没法很好地与画面和运动融合。

总而言之,如果抱着看特效的宏大与精细的态度,《巴霍巴利王》很可能会令你失望。至于某些印度媒体宣称该片“特效媲美《魔戒》”云云——尽管后者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了——更多是一种刷民族自豪感,和他们在IMDB上、拼命给印度大片打高分,是一个德行。

夸张的画面

可能更让华人观众哑然失笑的,是其中的吊钢丝动作。违背物理定律的滞空效应,过于轻飘缺乏重力感觉的落地动作,基本和国产仙侠雷剧中的效果相当。加上糟糕的数字合成背景,使得影片的所有动作场面,都有一种假大空的味道。

雪上加霜的是,该系列在拍摄动作场面时的镜头语言,实在贫乏得令人发指。导演也许受扎克·施耐德的毒害太深,以为《斯巴达三百壮士》的镜头语言,就是所谓“热血史诗动作大片”的标杆,结果将“变速镜头”(speed-ramping)用到了泛滥的地步,对战双方随便一个动作,哪怕是像走路或转身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动作,也都要突然变成慢镜头。本来就没啥亮点的动作设计,这下连节奏感都破坏了。

电影中常常使用慢镜头呈现动作

也许正是基于这般以好莱坞或其他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标准、来要求《巴霍巴利王》,尽管粉丝们在IMDB上将该片一度刷到9.3分,但还是有部分用户——大多数是欧美观众——给该片打出三星以下的超低评价。

这种本土、以及全球印裔观众的热爱,与其他文化地区观众不同程度接受无能之间的差异,我觉得很有意思,个中原因,可能和本文开头的问题一样,都和印度人民为何对这种形式喜闻乐见有关。

个人觉得,印度大片的这种形式,不能完全套用常规的电影语境;且不说欧化的艺术片标准,就算是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好莱坞娱乐标准,也不适用于印度商业电影。

据说,看电影是印度人民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,恐怕也是最便宜的。说白了,印度人民进影院,九成九是想“图个乐子”。需要申明的是,这种娱乐至上的导向,未必是指喜剧片更受青睐。

天马行空而又夸张的想象让印度片给人“神片”之感

从《巴霍巴利王》系列看印度人民喜欢的“娱乐性”的话,我觉得最该提请非印裔文化圈注意的,是其“趣味性”。比如说,尽管实现技术手法粗浅,但影片中不少场面设计颇为新奇,正经思考地话,很难想象那样的画面,但印度电影人偏偏就拍了。其效果固然夸张而荒谬,但背后的想象力却不可否认。比如第一集最后大战中那招“飞旗火海”,和《射雕英雄传》黄蓉想出的“皮制降落伞”一样,都属于不管实现难度如何、至少理论上可行的想象。

在《巴霍巴利王2》中,又设计了一款可与之媲美的战术,不妨称之为“盾兵飞弹”;基于不剧透的原则,就不详细描绘了,看过电影后自然明白。要论真实性,这一战术,从士兵承受力、到飞行与落地的物理规律,可以说没有一样行得通,但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就很令人吃惊,甚至有一种“这TMD也行”的没心没肺的惊喜。

印度片中“一言不合就跳舞”

印度大片“娱乐性”的另一面,是“赏心悦目”。他们多年来坚持加入歌舞片段,恐怕就是这一目的。单以镜头语言而论,印度电影人对歌舞场面的技术表现力,未必能超过好莱坞同行;但在编舞和歌曲演绎方式上,印度歌舞自有其独特魅力,对异族受众而言,天生有一种难以抵抗的妩媚。这种魅力,配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很多时候会创造出一种“管他什么剧情,就这么陶醉于歌舞的美吧”的氛围,尤其在表现浪漫场景时更有效。让我惊喜的是,《巴霍巴利王》在此基础上,又根据人物及题材,颇为创新地加入了“雄壮激昂”的变调,在表现男主角的英雄时刻,其烘托效应简直如同造神。这种不太高级、但够直接的感染力,让我想到黑哥们教堂那动态十足的布道方式,又或者是身处宏伟群众运动当中那股莫名的激动。我一个五音不全、歌舞细胞凋零的外族观众尚且如此,可以想见,同根同流的印度人民看到这样的场景,会是怎样的欢腾。

主角被塑造成“神”一般的存在

至于印度大片“娱乐性”在剧情上的反映,我觉得是“充实性”,也就是说,在一部电影中,尽可能多地融入更多的类型、风格、和剧情元素,让劳苦大众买一张票,就能有看了N个不同故事的“超值”享受。纵观《巴霍巴利王》上下两集,在历史英雄人物传记的外壳下,塞入了战争、政治、家庭、浪漫、宗教、动作、悬疑等众多元素和桥段,仿佛一顿廉价版的满汉全席,虽说烹饪手艺不怎么高超,但胜在花样繁多,管够管饱。

演员的表演走极端戏剧化路线

相应的,诸位演员的演技状态,也在各种风格间自由变换,前一刻还在插科打诨、嬉笑歌舞,下一刻立马可以苦大仇深、正气凛然。但因为每一种风格的表演——即使是同一演员——都做到了极端戏剧化的程度,这种与“含蓄内敛”决然对立的演技,容易让人有一种“情绪饱满”的错觉。

和其他印度大片相比,《巴霍巴利王》系列,相当于将以上“娱乐性”元素、每一样都提升至极限,对于普通印度观众而言,观感的提升,有如从村头草台班子飞跃至央视春晚。对于此前接触印度电影不多的外族观众而言,看《巴霍巴利王》相当于参加少数民族联欢,一方面自然是由衷不理解的“尽皆过火,尽皆癫狂”;但另一方面,那种异族文化的新奇,混合着既定陈规的解脱,是可能会产生一股“身不由己、与众欢腾”的冲动的。

当然,这种冲动带来的“超饱和”满足,也是要付出代价的。就个人而言,看完《巴霍巴利王2》之后,我觉得需要连看十部蔡明亮作品,才能缓过劲来。

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,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,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《王牌特工2》导演:续集有四场戏堪比教堂大战

上一篇

《王牌特工2》导演:续集有四场戏堪比教堂大战 《王牌特工2》导演:续集有四场戏堪比教堂大战
《战狼2》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:院线个体行为

下一篇

《战狼2》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:院线个体行为 《战狼2》确认重映 大地院线回应:院线个体行为
相关阅读
推荐阅读
点击排行
热门专题

蜀ICP备2020026468号-4

Copyright © 2008-2020